时间:2025-09-29 11:05 来源:新华网-北京阅读量:11892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中国逐步提高医疗全民覆盖,加大投入力度,高度重视预防性医疗。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中国建立了高质量的医疗体系。”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坦言,WHO非常愿意和中国合作,关注基层医疗和民众需求,更好应对非传染性疾病诊疗需求。
在近日举行的2025首都国际医学大会上,包括马丁·泰勒在内的多位与会国际卫生领域专家认为,中国政府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在国内,也跨越了国界,其有益经验将传递给其他国家并造福全人类。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8省份人均预期寿命超80岁,主要健康指标在中高收入国家中处于前列。同时,中国已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规模最大的传统医药体系、规模最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各类创新主体还在持续为中国医学科技进步赋能。
以此次大会举办地首都北京为例,全市拥有12类13家国家医学中心,2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35个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北生所、北脑所等4个新型研发机构。在2025年初的北京市两会上,北京宣布其已经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破万亿元的城市。
北京市副市长靳伟表示,面向未来,北京将在强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促进医疗机构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等领域进一步发力,努力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让更多医学创新成果造福人民、惠及人类。
“科学研究是医学大厦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国在这方面有长期承诺,积极支持科研,也让中国的科研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可以在更高维度和视角开展科学研究。”《英国医学杂志》主编卡姆兰·阿贝西认为,中国为世界树立了良好典范,其经验做法可供其他国家参考借鉴。
“创新在健康领域有两大挑战:一是要发现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二是要交付研究成果,惠及全球人群。”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教授托马斯·苏德霍夫认为,面对包括阿尔茨海默疾病等在内的人类重大疾病挑战以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需要全球携手共同积极应对。中国积极搭建全球卫生健康领域专家建言献策平台,增进交流互鉴,有助于更好推进科学研究进程,助力人类健康。
“中国经验告诉我们,大范围的创新和实践性政策有效结合,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推动医疗发展。”马丁·泰勒表示,人口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是未来医疗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加强医疗能力建设、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关注基础医疗等应对措施,不仅关键,并且迫切。
“医院作为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交汇点,承载着驱动医学进步、守护人民健康、赋能产业升级的多重使命。”中国医院协会会长刘谦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中国医院协会将发挥好政府和行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