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内容

“十四五”沪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落地,曾遇困难但“敌不过迫切的需求”

时间:2024-11-23 09:13 来源:东方网阅读量:7198   

成立于2007年的上海合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研发特种服务机器人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掌握机器人领域的六大核心技术,包括防爆设计、野外环境适应性、野外机器人自主导航和目标识别技术等,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还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

作为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多年来,合时智能一直期盼能获得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机会。

这一愿景终于实现。11月22日上午,“国金资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挂牌仪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这是“十四五”期间上海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也是上海首单全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通过参与该项目成为入池企业,合时智能获得了190万元的融资。虽然规模尚在试水阶段,但企业的知识产权获得了公允的市场估值定价,真正实现了“无形资产有形化”。

融资从间接到直接

一直以来,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价值评估始终没有明确定论。银行一般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为发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进行评估。企业则以知识产权质押来获取银行贷款,完成知识产权的间接融资。

相比之下,ABS是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直接融资模式。企业无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贷款,不用自己找投资方,而是通过在一级市场发行债券来获得直接融资,使知识产权直接变为能够在二级市场交易的财富。这一模式让企业在融资人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对企业经营尤其是研发环节的自主性有了更大保障。

此次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由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实施,国金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及承销机构,同时引入上海农商银行作为保函开立行,为项目增信。整个项目储架规模达5亿元,首期发行规模5900万元。

作为首批入池参与企业,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峰介绍,企业通过此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融资了850万元,与通过银行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比,贷款利率更低,且使用便利,能够保障公司的现金流,对公司持续保障研发投入也有很大帮助。

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曾鸣介绍,此次徐汇牵头推动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有多个亮点。

其一是创造了上海知识产权ABS发行利率的最低纪录,实际融资利率低于2%,期限1年,明显低于目前3.1%的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其二,与以往通过地方城投平台或是国企对专项计划进行增信相比,此次证券化产品是真正的“全市场化”,由银行为企业出具保函进行担保,一旦企业发生坏账,银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将无条件兑付。

政府、金融机构与券商协同创新,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企业。沈国峰告诉记者,目前沈德无创时代正筹备上市,参与此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够率先在公开市场亮相,并获得价值认可,大大提振了企业推进IPO的信心。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知识产权一直是徐汇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徐汇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商标集聚度和活跃度均位列全市第一,PCT申请总量位列中心城区第一。

早在2019年,徐汇就开始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建立区知识产权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区内企业签订了全市商标保险首单,获批了全市商标质押融资首单。今年以来,徐汇全区的质押融资金额已达9.49亿元,居中心城区首位。

徐汇有服务基础,政策亦有开放举措。早在今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门发布的《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中就提到,要强化知识产权增信功能,畅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

更早之前,去年印发的《共建高水平改革开放知识产权强市2023-2025年工作要点》中提到,上海要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动优势,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打造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新热土”。

但实际推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悉,去年初,徐汇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委、区工商联、漕河泾开发区等单位就深入科创街区和各大孵化器,向园区企业宣讲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及服务,发掘高科技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但最初接洽的企业与最终参与本次证券化项目的企业重合度并不高。

企业的顾虑来自多方面:一年的周期对急需资金的企业来说仍有些长;对利率成本的顾虑始终存在;部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企业不希望公开核心产品参数,对申请专利较为保守……

也有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轻资产企业对低成本、多渠道拓宽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有浓厚兴趣。首批入池的合时智能、维坤智能等两家公司,就是去年3月参与漕河泾开发区证券化工作推进座谈会的企业。

合时智能科技董事长卢秋红坦言,目前人工智能企业较快、较成熟的知识产权变现方式主要为专利的授权使用。研发型企业普遍存在“知识产权多、固定资产少”的现象,这也是为何企业积极参与本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亟待行业做出改变。

“粘合剂”撮合各方形成合力

徐汇区此次推动入市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涉及发明专利7件、商标13件、软件著作权2件,涵盖目前所有可用于融资的知识产权类型,评估价值总计4390万元。首批9家入池企业均为徐汇高新技术企业,包括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覆盖医疗器械、通信设备、机器人、软件工程等多个新型技术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9家单位均为民营企业,且基本处于“1-10”或“10-N”的发展阶段。当前,全国多地都在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但清一色由民企,尤其是中小型科创企业构成入池主体的证券化项目还十分鲜见。

记者了解到,去年该证券化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曾因担保机构资质不符等原因暂时搁浅。今年重启项目后,担保机构上海农商银行总行积极介入,使得项目最终顺利落地。

政府部门在其中则起到了强有力的粘合剂作用,“撮合”各方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

“以往,市场监管局是以监管者的身份出现,现在则兼顾了企业服务商的角色,联动区内的商务委、工商联、科委等多部门形成服务企业的合力。”曾鸣说。

据悉,徐汇区计划于明年发行该项目第2期产品,继续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区内重点产业,探索发行形式多样、聚焦产业特色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覆盖更多企业,实现“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以知识产权证券化助推产业创新”。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