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8 19:40 来源:东方网阅读量:13658
都柏林湾的“沪”是由榛树木桩和枝条编织而成的。
上海简称“沪”,其得名与上海先民的生活方式有关。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沪是古人在沿海潮间带利用潮汐引起的水位升降捕鱼的工具。南朝梁陈年间地理学家、苏州人顾野王在《舆地志》中,详细描述了沪(扈)的由来:“扈业者,滨海渔捕之名。插竹列于海中,以绳编之,向岸张两翼,潮上即没,潮落即出,鱼随潮碍竹不得出,名之曰扈。”唐代诗人陆龟蒙也说“列竹于海澨曰沪”。可见,沪是先人基于自然原理的捕鱼方法,即涨潮时鱼随潮水游进沪,落潮时水退而鱼为沪所阻,人们只需在滩涂上捡拾,无需过多的人力物力。与守株待兔碰运气的方式不同的是,这一方法彰显了先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识。制作沪的材料,在2000年前的上海地区,是本地盛产的竹子。在我国福建、台湾沿海地区存在的石沪,是垒石为堤而成的捕鱼工具,与竹沪原理相同。进入当代,在长江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前,长江口的潮间带常可看到用毛竹和渔网构成的沪。
2023年,同事年小美自爱尔兰参加学术会议返沪,送我一本介绍爱尔兰都柏林湾风土人情的书,名为《都柏林湾:自然与历史》,2017年版。都柏林湾位于爱尔兰岛东部,由利菲河注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即依湾而建,都柏林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恰如上海港之于上海。现今都柏林湾潮差介于2—4米之间,由于潮水的涨落,一旦来潮间带游玩的人不小心被困于涨潮的沙滩上,就只能求救海岸警卫队用直升机搭救了。尽管9世纪维京人开发都柏林为世人所知,但都柏林的发展历史更为久远。在书的第127页提到,2004年在都柏林港口的北墙码头考古过程中,在现今海平面以下6.3米的古地面中挖掘出埋藏的“fish trap”,直译就是鱼陷阱。在书的第128页,有一张沪的复原示意图,可见沪呈“V”字形排列,高与人身高相当,敞口向岸,与顾野王所述的沪何其相似!只不过都柏林湾的沪是由榛树木桩和枝条编织而成。据测定,这些沪的年龄为公元前6100—5700年,也即距今8000年左右,是爱尔兰乃至西欧发现的最古老的中石器时代的沪。
8000年前海平面要比现今低,当时人类在比现今地面低的海岸地区生存和捕鱼,随着海平面的上升,这些生活场所被遗弃和埋藏。根据书中介绍,在爱尔兰沿海许多地方还挖掘出中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也即人类食用贝类后丢弃的贝壳。巧合的是,近年在上海邻近的浙江余姚井头山开展的考古挖掘,发现地面以下约5—10米深度的古地面也有贝丘遗址的存在,此外还有船桨、芦苇或竹子等制作的席子、篮子等,其年代也是距今8000年左右。因此,说不定上海地区沪的历史不仅仅是文献记载的2000年,也许可上溯到8000年前,只是由于考古带有很大的运气和偶然性,在上海沿海地区没有挖掘出其遗存而已。
事实上,世界上沿海捕鱼的沪,美洲、大洋洲、非洲、亚洲等地都有发现,特别是受潮汐影响的河口区域,河流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滋养了鱼类生长。根据已有测年资料和实地调查证据,沪的年代从距今数千年到现代都有发现,说明这一古老的捕鱼方法在世界各地绵延传承了数千年。钱锺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意思是全世界人的心理都有它的共同性。都柏林湾与长江三角洲相隔千山万水,但两地相似的捕鱼方式,以及8000年前两地相似的滨海贝丘遗址,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的共同性?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