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01 15:23 来源:东方网阅读量:19526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1日报道:《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是一部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文学评论集。作者洪涛选取了三部现代小说《格列佛游记》、卡夫卡小说、奥威尔小说,作为切入点来讨论现当代政治哲学问题。借助小说的批判力与想象力,让读者对现代之本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能有一种深入了解。
近日,在思南文学之家,本书作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洪涛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卫翔、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闳展开了对谈,活动由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主持。
“现代小说家是诗人的后裔,为他们所制作的虚构故事,与诗一样,揭示了可能性,有一种诗性真实。借助小说,可以补充科学研究所欠缺的人的视角、人的情感”,在洪涛看来,相比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人的缺失”,小说面对的是个体身上与众不同的东西,小说里面有喜怒哀乐,这些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人行动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他的理解,而是来自于情感。
洪涛表示,之所以选择斯威夫特、卡夫卡和奥威尔的小说来研究,是因为这些著作就是现代个体史中的“自救”与“呼救”,他想要续写个体的拯救史,与此同时,从人的角度出发,现代国家做一种更全面的了解。
“我是政治学科的老师,却写了一本文学评论,我也想借此披露下自己的心迹”,洪涛说,这本书的核心是三篇,这三篇文学评论写于2015到2021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尽管是想象的,但和我当时的现实处境发生了关联,触发了我很深感受。如果大家读过这三篇,会发现和一般学术作品有不同气氛,巨大的压迫感、愤慨和抗议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了。
徐卫翔开玩笑说,今天来这里的,除了喜欢书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人性。“人都是喜欢故事的,这恐怕是基于人性最基本的东西,人渴望了解其他人”,徐卫翔举例,人类最早的教育就是听故事。小时候父母教育子女,也是说“从前有小朋友,他不听话,不好好吃饭和睡觉,最后怎么样了?最后他生病了”,这样的故事小朋友能听进去。也因此,为什么关注人、关注故事和小说,也是基于人性的特点。
“从古代开始我们就讲故事,古典时代的故事是想象的产物,是遥远的、不在场的,一般都是第三人称,讲别人的故事,实际上没有叙事人,现代的叙事把叙事人的主体确立出来了。”张闳分享了他对于故事和想象的理解。他认同《文学三篇》里讲现代小说与现代个体的诞生联系起来的观点,指出叙事主体的确立是现代小说的重要标志,即便同样是第三人称的叙事,也要讲述以叙事者的视角和方式所理解的世界。
“比如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他最后讲我就是包法利夫人,他为什么讲这个人的故事?包法利跟他有什么关系?他是通过讲述他人的故事来引出他对世界的理解”,张闳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